青阅网有文章83篇,评论0条,分类11个,标签194个
  • 为什么需要成长建议?

    03-16 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无论是学业进阶、求职规划还是心理成长,都需要科学的测评分析与精准的指导。通过职业测评、心理测评等多维度评估,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、潜在挑战,以及如何更高效地提升自我。但测评结果如何解读?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成长策略?在大学阶段,每个人都站在人生的关键路口,面对学业选择、职业规划和心理成长的诸多挑战。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方向,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在压力下保持坚韧?这需要的不仅是努力,更是科学的方法和精准的指导。我们的成长建议平台,从有形的测评出发,帮助你深入挖掘内在潜力(冰山之下),同时借助行业导师的力量,为你指明前行的方向(冰山之上)。我们专注于将...
  • AI面试带来新挑战 是否能保证公平

    03-16   原标题:算法要不要公开 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外挂怎么应对  AI面试,能保证公平吗?  张枫坐在书桌前,打开电脑上的面试软件,随后,收到一条来自面试公司的短信,提醒他面试将在10分钟后开始,面试由AI面试官进行。  10分钟后,张枫的电脑屏幕上准时出现了一个简洁的界面,一个虚拟的AI面试官形象出现在屏幕中央,并用温和的声音说道:“你好,欢迎参加本次面试。我是本次的面试官。首先,请你确认一下周围环境是否安静,网络是否稳定。”张枫回答道:“环境安静,网络稳定。”AI面试官接着说:“好的,现在我们开始面试。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。”  这是前几天金融专业毕业生张枫经历的一次面试。张枫告诉《法治...
  • 两部门发布防范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提示

    03-16  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和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12月18日发布《关于防范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提示》。  风险提示列举了以“捐赠返现”“捐赠返利”“配捐”“投流”“公益理财”等名义实施诈骗的具体案例。  两部门提示,慈善捐赠的核心本质在于公益性和非营利性,任何声称通过捐赠可以获利的,承诺大额捐赠并要求预付费用的,社会公众都要提高警惕,避免因“天上掉馅饼”的诱惑而上当受骗。  此外,社会公众在向某组织捐赠前,可以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“慈善中国”(cszg.mca.gov.cn)查询该组织是否是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、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等信息。面对一些“捐款”链接时,...
  • 想理个发却被忽悠办卡 专家:建议加大监管处罚力度

    03-16   原标题:想理个发却被忽悠办了3888元的卡  专家:制定价格指导标准引入服务评价体系完善违规惩戒机制  “今年年初,我在一家理发店充值办了卡,店里海报上用醒目的红色大字写着‘VIP所有店铺通用’。可实际上,我去该品牌其他连锁店却无法使用卡内余额。”北京市的李女士气愤地说道,她认为商家存在虚假宣传,想要把卡退了,但商家一直不同意。  近段时间以来,美发行业“乱收费”事件屡登热搜榜——某地一名16岁少年在理发店剪头烫发被要求支付4000元;一男子购买398元烫发套餐、结账时成了2477元。多位受访消费者向《法治日报》记者反映,自己就遇到过美发行业收费不透明、乱收费、办卡套路等乱象。  受...
  • 记者调查线下违规学科培训

    03-16   原标题:藏在居民楼里的“兴趣班”五百元一天  记者调查线下违规学科培训  调查动机  近日,有天津读者向记者反映,其所住小区存在以兴趣班为幌子开展学科培训的机构,机构老师对外宣称整个寒假都提供学科培训,“把孩子送过来,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孩子功课和作业”。  前不久,北京市东城区和平谷区“双减”工作专班相继发布了关于违规培训情况的通报,4家机构涉嫌违规组织开展线下学科培训。专班表示,将针对违规学科培训加大执法力度,及时处置举报线索,强化巡查检查,严厉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。  “双减”政策明确要求不得占用寒暑假、法定节假日进行学科类培训。为何违规学科培训仍屡禁不绝?如何进一步有效治理?对此...
  • 网信部门从严打击网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

    03-16 中央网信办获悉,2024年是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的实施之年,网信部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,依托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,聚焦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,重拳出击、精准施策,持续净化未成年人上网环境,并通报了部分典型案例。  部分典型案例包括:利用“网红儿童”违规牟利;诱导未成年人参与“直播拆卡”;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生成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;青少年模式下呈现违法不良信息;儿童智能设备存在违法违规内容等。  据了解,针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网络乱象,网信部门将持续加大治理力度,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,采取有效措施,遏制违法不良信息隐匿传播,从严处置处罚问题突出的平台和账号。
  • 专家:引入离线权减少“隐形加班”保障数字时代劳动者休息权

    03-16   原标题:晚上十点,工作群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  专家:引入离线权减少“隐形加班”保障数字时代劳动者休息权  调查动机  前几天,一则“朋友圈被领导点赞成认定加班证据”的新闻冲上热搜榜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据报道,一员工在休息日推广公司产品,发朋友圈后获得领导点赞,后该员工被公司解雇,以此证明自己之前存在加班,主张公司支付加班费获法院支持。 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,劳动者权益保护呈现出新的特点,各种“隐形加班”如“人不在工位,活还在身上”“24小时不敢关机,随时接工作任务”“下班回到家还得参加线上培训”等饱受诟病。  “隐形加班”是否属于加班,如何界定?劳动者下班后的“离线休息权”(也称“离...
  •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台胞权益保障典型案例

    03-16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人民法院台胞权益保障典型案例。典型案例涉及两岸海洋生态保护、台商投资权益保障、知识产权保护、涉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等方面,突出体现了人民法院在涉台司法领域持续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、平等保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、积极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的努力与成效。  典型案例“金门县政府与上海某海运公司、李某某、深圳某油品销售公司船舶污染损害责任纠纷案”中,金门县政府主动选择在大陆法院提起诉讼,体现了台湾同胞对大陆海事司法的认同与信任。从立案、审理至判决,审理法院在诉讼全流程中落实同等待遇,依法平等保护两岸当事人合法权益,获得了当事人的一致认可。  典型案例“台湾地区居民庄某某诉上海某食品公司...
  • 最高法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工作典型案例

    03-16   最高人民法院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“做深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做实专业性行业性调解”为主题,选取11个典型案例分两批发布,于12月20日发布了第一批6个案例。  本批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人民法院和金融监管部门符合实际、各具特色、具有可推广性的经验做法,包括推动形成调解工作新格局,立足金融借贷纠纷的特点规律,激发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化解纠纷内在潜能;通过共享案例、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等方式做实法院指导调解业务职能;打造调解特色品牌、数字化解纷平台,依靠品牌模式、科技赋能撬动社会治理“大效应”;做深专业性行业性调解,促推金融借贷纠纷诉讼减量,共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迈向更高水平。  典型案例“非...
  • 进健身房还得刷脸,有这个必要吗 专家:体育健身服务场所不该随意收集敏感个人信息

    03-16   “游泳馆有权要求消费者‘刷脸’进入吗?”近日,北京市民张先生团购了一张某游泳馆的单次券,结果到店验券时却被告知入场需要注册会员,不仅要登记姓名、身份证号码,还要刷脸才能换取入场手环,否则就无法进入游泳馆。  “就想用体验券游个泳,不仅要收集个人身份信息,还得采集人脸信息,这不是侵犯个人隐私嘛。”张先生对此表达不满。 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不少消费者在进入健身房、游泳馆、网球场等体育健身服务场所时,都有被要求录入人脸信息的经历,现场有工作人员明确表示“不进行人脸识别,无法进入场馆,也无法享受后续服务”。 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,人脸、指纹等生物信息属于敏感个...